拓展审计工作思路 抓好审计工作重点
【导读】“新常态”下的经济决策和部署,须以政府财力作保障,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则体现在政府的财政和经济收支活动当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此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围绕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我们审计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着力服务改革发展。
落实《意见》,拓展审计工作思路
以资金为主线,当好公共资金守护者。“新常态”下的经济决策和部署,须以政府财力作保障,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则体现在政府的财政和经济收支活动当中。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只要抓住了资金运行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审计服务“新常态”的关键。我们不仅要关注财政预算资金,还要关注政府债务资金和其他公共性、公益性资金;不仅要关注资金的征缴和管理,还要关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不仅要事后监督,还要监督关口前移;确保资金使用不仅要合规,还要有效。
以绩效为目标,当好科学发展践行者。“新常态”下更要推进科学发展,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何考量科学发展?就审计职责来说,要求大力开展绩效审计,以绩效的尺子去衡量、评价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绩效、决策管理绩效等,促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实实在在的、没有水分的GDP,又要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GDP,真正做到“三量齐升”。
以责任为依托,当好依法行政助推器。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责任意识,依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提高执行力。审计部门应围绕“责任落实”这个核心,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客观评价其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发展等职责履行情况;通过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评价其收支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情况,促进依法行政。同时,要发挥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发挥预防、查处和“免疫”三项基本功能,强化审计整改的法治化。
以民生为根本,当好和谐社会奠基石。“新常态”的要义之一就是民生优先,实现收入增长、保障到位、健康惠民和文化和谐,而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坚持民本理念。审计干部在审计过程中要常思考: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没有?政策执行中还存在什么突出问题?老百姓对惠民政策还有什么诉求和建议?只有带着这样的思维和感情去审计,才能真正做到审计方式上依靠群众,审计内容上贴近群众,审计目的上为了群众。
落实《意见》,抓好审计工作重点
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开展审计监督。一是跟进对“转方式调结构”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为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跟进对扶持产业发展财政资金的监督,开展对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资金、承接产业转移资金等专项审计,客观反映产业政策落实情况。三是跟进对涉企负担的审计监督,防止出现负担不公现象。四是跟进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和融资担保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规范资金投放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放大资金效应。
围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审计监督。一是突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融资资金的监督,确保资金融得进、用得好、还得起。二是突出对城建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提供人大纳入相关报告。三是突出对政府重点工程的同步跟踪审计,全程监督建设资金使用情况,促进节约建设资金和提高项目绩效。四是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净化建设市场环境。
围绕推进科教先导和生态文明开展审计监督。一是立足“创新”开展科技审计,对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事业发展资金实施审计。二是立足“公平”开展教育审计,加强对中小学校教育布局、教育资金使用等情况的审计。三是立足“信息化”等财政投入审计,评价财政投入绩效。四是立足“生态文明”开展对环境治理项目等审计,强化对土地开发等资金审计,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围绕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福祉开展审计监督。一是强化对社会保障资金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政策落实。二是强化医疗卫生审计,重点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的监督,开展好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财政投入情况的监督。三是强化对劳动就业培训、就业保障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审计。四是围绕“三农”主题,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的审计,做到自上而下、层层追踪、结果公开。(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