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管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星巴克“人和”成就企业
星巴克(Starbucks)这个名字来自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一百多年之后的1971年,3个美国人在西雅把它变成一家咖啡店的招牌,经营着原产于世界各地、经过精心烘焙的咖啡豆。
要想确切地知道全球到底有多少家星巴克咖啡店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星巴克目前仍然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平均每天要开5家新店,一年要开1800家咖啡店——光在中国的上海,每月就有一家新的星巴克咖啡店开张。1996年,星巴克第一家海外分店在东京营业,从此开启了星巴克的全球扩张之旅。截至2005财年,星巴克已经在北美、拉丁美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拥有了1025万家店。这条来自西雅的小的“美人鱼”已经进化成为今天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绿巨人”。在星巴克的忠实顾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不在家,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商业周刊》评出的2001年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的价值大跌的2001年(如施乐的跌幅为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了38%,在100个著名品牌中位居第一。2002年出版的《商业周刊》对全球100个知名品牌所作的调查显示,星巴克是成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它的股价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分拆之后增长了2200%,总回报甚至超过沃尔玛、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等公司。2003年2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现位居第九。
星巴克体验
雅斯培?昆德在《公司宗教》一书认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重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再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星巴克的价值主张之一便是: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星巴克在产品、服务和环境上都试营造出自己的"咖啡之道",即独特的"星巴克体验"。从而让一杯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
一、产品:他们对产品质量达到了发狂的程度。无论是原料豆及其运输、烘焙、配制、配料的掺加、水的滤除,还是最后把咖啡端给顾客的那一刻,一切都必须符合最严格的标准,都要恰到好处。星巴克所使用的咖啡豆都是来自世界主要的咖啡豆产地的极品,并在西雅烘焙。星巴克将咖啡豆按照风味来分类,让顾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喜爱的咖啡。"活泼的风味"——口感较轻且活泼、香味诱人,并且能让人精神振奋;“浓郁的风味”——口感圆润,香味均衡质地滑顺,醇度饱满;“粗旷的风味”——具有独特的香味,吸引力强。
二、服务:星巴克公司要求员工都对于咖啡的知识及制作咖啡饮料的方法。除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外,还要向顾客详细介绍这些知识和方法。在上海星巴克,有一项叫做“咖啡教室”的服务。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傅。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傅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
三、环境:“星巴克体验”还包括店内浓郁而亲切,时尚且雅致的环境。星巴克公司努力使自己的咖啡店成为人们的"第三场所"(ThirdPlace)——家庭和工作以外的一个舒服的社交聚会场所,成为顾客的另一个"起居室",既可以会客,也可以独自在这里放松身心。人们每次光顾咖啡店都能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偿。因此,无论是其起居室风格的装修,还是仔细挑选的装饰物和灯具,煮咖啡时的嘶嘶声,将咖啡粉末从过滤器敲击下来时发出的啪啪声,用金属勺子铲出咖啡豆时发出的沙沙声,都是顾客熟悉的、感到舒服的声音,都烘托出一种“星巴克格调”。
霍华德?舒尔茨
但最初的星巴克并不是现在家喻户晓的连锁咖啡店经营模式。如果没有霍华德?舒尔茨,或许星巴克仍然是一家经营优质咖啡豆的特色店铺。1982年,霍华德?舒尔茨通过销售咖啡机的机会偶然走进了星巴克,并为那里浓郁的咖啡所吸引,放弃纽约的事业加盟星巴克,成为了公司的营销主管。
当时,星巴克只不过是一家咖啡烘干厂和5家咖啡店。1983年舒尔茨到意大利参加商展,被那里街头随处可见的浓缩咖啡馆开启了灵感,它特有的轻松氛围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和放松心情的空间。舒尔茨决定把意大利的经验带回美国却因此与星巴克当时的经营者们发生了分歧。1985年舒尔茨创办了自己的公司,1987年他又回到星巴克,以380万美元收购了它。星巴克几经曲折终于按照舒尔茨的设想将意大利的咖啡馆文化移植到美国,并成为同麦当劳一样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亲切场所。现在走进任何一家星巴克,都有柔和的灯光,清洁的环境,软软的沙发和木质桌椅,以及优美的背景音乐。尽管星巴克每杯咖啡的价钱,是其他店的两倍,但在这里你可以与朋友聊天,与同事、客户谈业务,也可以独自放松在音乐混着咖啡香的气氛中。美国《语境》杂志曾说,舒尔茨“改变了我们对于咖啡的想象力。”
舒尔茨出身犹太人家庭,从小在纽约的一个“贫民安顿计划”社区中长大,父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7岁时,当卡车司机的父亲外出送货时脚踝受伤后,企业没有给予健康保险和工资,使得父亲在身体和自尊上都受到极大伤害。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完全没了收入,母亲为了下一餐不得不去向人借钱。亲眼目睹这一点,对舒尔茨的世界观形成产生极大影响,所以他理解和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据说他从小就萌发出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企业的信念——如果有一天他能说了算,他将不会遗弃任何人。所以他主张给所有员工提供股票期权和医疗保险,甚至包括临时工在内。“很多人把员工看做是可抛弃的东西,但是我们给予员工应得的尊重。”
咖啡豆股票计划
1987年,舒尔茨购买了星巴克咖啡公司,他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星巴克“期股”形式,即公司所有员工都将获得公司的股权,获得健康保险。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BeanStock)。这是面向全体员工(包括兼职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O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要具备获得股票派发的资格,一个合伙人在从4月1日起的财政年度内必须至少工作500个小时,平均起来为每周20小时,并且在下一个一月份即派发股票时仍为公司雇佣。1991年一年挣2万美元的合伙人,5年后仅以他们1991年的期权便可以兑换现款5万美元以上。
这一理念同样带到中国。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分店。截至2005年底,这家全球最热门的咖啡连锁店在中国内地的18个城市仅有165家咖啡店,与其在美国拥有的近5000家连锁店相比,中国市场开拓的速度远远不够。但并没有在中国赚钱的星巴克仍然带进了其“员工伙伴”理念,中国的雇员也成为了星巴克的合作伙伴,包括员工的家庭成员同时成为星巴克交谈和关注的对象。
为了吸引和留住本地优秀人才,星巴克已于2006年11月份在大中华区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计划”。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普通员工,只要是在2006年4月1日前加盟星巴克,每周工作时间超过20小时的全职或兼职员工,都有权获得星巴克的股票期权。公司董事会决定将这个计划初次实施的比例确定为14%,即有权享受该福利的员工将获得相当于年薪的14%价值的公司股票期权。这是迄今为止外资公司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范围的股票期权计划。
伙伴关系
在星巴克公司,员工不叫员工,而叫“合伙人”。这就是说,受雇于星巴克公司,就有可能成为星巴克的股东。星巴克现在遍布全球的“合伙人”约25000人。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伙伴关系的独特性。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人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与零售业其他同行相比,星巴克雇员的工资和福利都是十分优厚的,其30%的薪酬是由奖金、福利和股票期权构成。星巴克每年都会在同业间做一个薪资调查,经过比较分析后,每年会有固定的调薪。舒尔茨还给那些每周工作超过20小时的员工提供卫生、员工扶助方案、伤残保险,这在同行业中极为罕见。这种独特的福利计划使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里的长辈、小孩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中国星巴克有“自选式”的福利,让员工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状况自由搭配薪酬结构,有旅游、交通、子女教育、进修、出国交流等等福利和补贴,甚至还根据员工的不同状况给予补助。这些做法尽管成本不是很高,但会让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感到公司的关怀并对此心存感激。
星巴克对合伙人的尊重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合伙人快照方案和努力营造内部开放的沟通氛围。合伙人快照方案和意在得到顾客反馈的顾客快照方案是平行的,包括公司范围内的民意调查、使命评价及一个相对较新的对公司和员工感兴趣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的电话系统,目的是为了尽量从公司伙伴那里得到反馈。公司于1990年正式设立了使命评价方案。公司在每个地方放置了评论卡谈论有关使命评价的问题,员工可以在他们认为这些决策和后果不支持公司的使命时填写评论卡。相关的经理有两周时间对员工的问题作出回应。此外,一个跨部门的小组在公开论坛上探讨员工对工作的忧虑,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提交相关报告。这样做能够及时掌握员工的动向,不仅使得公司的使命具有生命力,也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公开的沟通方式也是星巴克公司原则的一部分。公开论坛一年要开好几次,告诉员工公司最近发生的大事,解释财务状况,允许员工向高级管理层提问,同时也给管理层带来新的信息。此外,公司定期出版员工来信,这些来信通常是有关公司发展的问题,也有员工福利及股东方案的问题。
学习旅程
当星巴克把纯正的意大利式咖啡介绍到美国后,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追捧。但是要把这种最难量化的感觉,日复一日、在全球上万家门店精准复制,人员的培训成为成败关键。仅仅在2001年,星巴克就进行了上百万小时训练,平均全球每人每天要接受近1小时的训练。培训的内容包括咖啡知识与制作技能两个主要部分。星巴克要求员工掌握精细的关于咖啡的知识:关于咖啡豆、咖啡种类、添加物、生长地区、烘焙、配送、包装等方面的详细知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闻咖啡和品咖啡,以及确定它什么时候味道最好;描述咖啡的味道;唤醒对咖啡的感觉;熟悉咖啡的芳香、酸度、咖啡豆的大小和风味等等。使星巴克的每个员工都能成为咖啡专家,随时与人们分享咖啡的迷人之处,解答人们关于咖啡的各种问题。而制作咖啡的要求就更为复杂和精确,其中酿制咖啡的每个细节都要进行反复练习,直到每个动作都成为习惯。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当然还有更多的细节,如商品陈列的方式,甚至是打开咖啡豆包装袋、贴上包装卷标这样的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装好1磅的咖啡豆后,卷标一定要贴在星巴克标志上方1英寸。
对星巴克而言,每位员工都是构成品牌的一分子,在消费者心目中都代表着星巴克。星巴克的“学习旅程”(每次4小时一共5次的课程),是所有新合伙人在就业头80个小时中都要上的课程。从第一天起,新合伙人即熏陶在星巴克的这种价值和基本信念体系之中。所有招聘进来的新员工在进入公司的第一个月内都能得到最少24小时的培训,包括对公司适应性的介绍、顾客服务技巧、店内工作技能等。另外还有一个广泛的管理层培训计划,着重训练领导技能、顾客服务及职业发展。对员工进行栽培和辅导训练,使他们得到可持续的成长发展空间,是星巴克公司所看重的。星巴克为员工提供了很多核心训练和技巧,希望他即使离开了,也同样能从星巴克的经历中受益。
【思考问题】
1.你认为星巴克的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2.星巴克对合伙人的激励是从几方面进行的?你认为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结合你所掌握的激励理论谈谈你的理由。
3.常用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有哪些?结合星巴克的案例你认为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分析内容与要求】
本案例分析目的:通过对星巴克以人为本、视员工为合作伙伴的独特的管理方法的介绍,增强学生的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要点:
(1)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是管理学的关键问题
(2)几种不同的内容型激励理论都可以说明星巴克的激励方式是科学的
(3)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有效的激励是有规律的。
本案例分析路径:
(1)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充分调动了人的潜质
(2)很多不同的激励理论都能够用来解释星巴克员工激励的精髓所在
要想确切地知道全球到底有多少家星巴克咖啡店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星巴克目前仍然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平均每天要开5家新店,一年要开1800家咖啡店——光在中国的上海,每月就有一家新的星巴克咖啡店开张。1996年,星巴克第一家海外分店在东京营业,从此开启了星巴克的全球扩张之旅。截至2005财年,星巴克已经在北美、拉丁美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拥有了1025万家店。这条来自西雅的小的“美人鱼”已经进化成为今天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绿巨人”。在星巴克的忠实顾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不在家,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商业周刊》评出的2001年全球100个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业周刊》称星巴克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许多著名品牌的价值大跌的2001年(如施乐的跌幅为38%,亚马逊和雅虎的跌幅均为31%),它的品牌价值猛增了38%,在100个著名品牌中位居第一。2002年出版的《商业周刊》对全球100个知名品牌所作的调查显示,星巴克是成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它的股价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分拆之后增长了2200%,总回报甚至超过沃尔玛、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等公司。2003年2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现位居第九。
星巴克体验
雅斯培?昆德在《公司宗教》一书认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重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再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星巴克的价值主张之一便是: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星巴克在产品、服务和环境上都试营造出自己的"咖啡之道",即独特的"星巴克体验"。从而让一杯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
一、产品:他们对产品质量达到了发狂的程度。无论是原料豆及其运输、烘焙、配制、配料的掺加、水的滤除,还是最后把咖啡端给顾客的那一刻,一切都必须符合最严格的标准,都要恰到好处。星巴克所使用的咖啡豆都是来自世界主要的咖啡豆产地的极品,并在西雅烘焙。星巴克将咖啡豆按照风味来分类,让顾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喜爱的咖啡。"活泼的风味"——口感较轻且活泼、香味诱人,并且能让人精神振奋;“浓郁的风味”——口感圆润,香味均衡质地滑顺,醇度饱满;“粗旷的风味”——具有独特的香味,吸引力强。
二、服务:星巴克公司要求员工都对于咖啡的知识及制作咖啡饮料的方法。除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外,还要向顾客详细介绍这些知识和方法。在上海星巴克,有一项叫做“咖啡教室”的服务。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傅。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傅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
三、环境:“星巴克体验”还包括店内浓郁而亲切,时尚且雅致的环境。星巴克公司努力使自己的咖啡店成为人们的"第三场所"(ThirdPlace)——家庭和工作以外的一个舒服的社交聚会场所,成为顾客的另一个"起居室",既可以会客,也可以独自在这里放松身心。人们每次光顾咖啡店都能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偿。因此,无论是其起居室风格的装修,还是仔细挑选的装饰物和灯具,煮咖啡时的嘶嘶声,将咖啡粉末从过滤器敲击下来时发出的啪啪声,用金属勺子铲出咖啡豆时发出的沙沙声,都是顾客熟悉的、感到舒服的声音,都烘托出一种“星巴克格调”。
霍华德?舒尔茨
但最初的星巴克并不是现在家喻户晓的连锁咖啡店经营模式。如果没有霍华德?舒尔茨,或许星巴克仍然是一家经营优质咖啡豆的特色店铺。1982年,霍华德?舒尔茨通过销售咖啡机的机会偶然走进了星巴克,并为那里浓郁的咖啡所吸引,放弃纽约的事业加盟星巴克,成为了公司的营销主管。
当时,星巴克只不过是一家咖啡烘干厂和5家咖啡店。1983年舒尔茨到意大利参加商展,被那里街头随处可见的浓缩咖啡馆开启了灵感,它特有的轻松氛围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和放松心情的空间。舒尔茨决定把意大利的经验带回美国却因此与星巴克当时的经营者们发生了分歧。1985年舒尔茨创办了自己的公司,1987年他又回到星巴克,以380万美元收购了它。星巴克几经曲折终于按照舒尔茨的设想将意大利的咖啡馆文化移植到美国,并成为同麦当劳一样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亲切场所。现在走进任何一家星巴克,都有柔和的灯光,清洁的环境,软软的沙发和木质桌椅,以及优美的背景音乐。尽管星巴克每杯咖啡的价钱,是其他店的两倍,但在这里你可以与朋友聊天,与同事、客户谈业务,也可以独自放松在音乐混着咖啡香的气氛中。美国《语境》杂志曾说,舒尔茨“改变了我们对于咖啡的想象力。”
舒尔茨出身犹太人家庭,从小在纽约的一个“贫民安顿计划”社区中长大,父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7岁时,当卡车司机的父亲外出送货时脚踝受伤后,企业没有给予健康保险和工资,使得父亲在身体和自尊上都受到极大伤害。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完全没了收入,母亲为了下一餐不得不去向人借钱。亲眼目睹这一点,对舒尔茨的世界观形成产生极大影响,所以他理解和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据说他从小就萌发出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企业的信念——如果有一天他能说了算,他将不会遗弃任何人。所以他主张给所有员工提供股票期权和医疗保险,甚至包括临时工在内。“很多人把员工看做是可抛弃的东西,但是我们给予员工应得的尊重。”
咖啡豆股票计划
1987年,舒尔茨购买了星巴克咖啡公司,他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星巴克“期股”形式,即公司所有员工都将获得公司的股权,获得健康保险。1991年,星巴克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BeanStock)。这是面向全体员工(包括兼职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O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要具备获得股票派发的资格,一个合伙人在从4月1日起的财政年度内必须至少工作500个小时,平均起来为每周20小时,并且在下一个一月份即派发股票时仍为公司雇佣。1991年一年挣2万美元的合伙人,5年后仅以他们1991年的期权便可以兑换现款5万美元以上。
这一理念同样带到中国。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分店。截至2005年底,这家全球最热门的咖啡连锁店在中国内地的18个城市仅有165家咖啡店,与其在美国拥有的近5000家连锁店相比,中国市场开拓的速度远远不够。但并没有在中国赚钱的星巴克仍然带进了其“员工伙伴”理念,中国的雇员也成为了星巴克的合作伙伴,包括员工的家庭成员同时成为星巴克交谈和关注的对象。
为了吸引和留住本地优秀人才,星巴克已于2006年11月份在大中华区开始实施“咖啡豆股票计划”。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普通员工,只要是在2006年4月1日前加盟星巴克,每周工作时间超过20小时的全职或兼职员工,都有权获得星巴克的股票期权。公司董事会决定将这个计划初次实施的比例确定为14%,即有权享受该福利的员工将获得相当于年薪的14%价值的公司股票期权。这是迄今为止外资公司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范围的股票期权计划。
伙伴关系
在星巴克公司,员工不叫员工,而叫“合伙人”。这就是说,受雇于星巴克公司,就有可能成为星巴克的股东。星巴克现在遍布全球的“合伙人”约25000人。霍华德?舒尔茨将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伙伴关系的独特性。他说,“如果说有一种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们在公司工作的人中间建立起的这种信任和自信的关系。”
与零售业其他同行相比,星巴克雇员的工资和福利都是十分优厚的,其30%的薪酬是由奖金、福利和股票期权构成。星巴克每年都会在同业间做一个薪资调查,经过比较分析后,每年会有固定的调薪。舒尔茨还给那些每周工作超过20小时的员工提供卫生、员工扶助方案、伤残保险,这在同行业中极为罕见。这种独特的福利计划使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里的长辈、小孩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中国星巴克有“自选式”的福利,让员工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状况自由搭配薪酬结构,有旅游、交通、子女教育、进修、出国交流等等福利和补贴,甚至还根据员工的不同状况给予补助。这些做法尽管成本不是很高,但会让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感到公司的关怀并对此心存感激。
星巴克对合伙人的尊重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合伙人快照方案和努力营造内部开放的沟通氛围。合伙人快照方案和意在得到顾客反馈的顾客快照方案是平行的,包括公司范围内的民意调查、使命评价及一个相对较新的对公司和员工感兴趣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的电话系统,目的是为了尽量从公司伙伴那里得到反馈。公司于1990年正式设立了使命评价方案。公司在每个地方放置了评论卡谈论有关使命评价的问题,员工可以在他们认为这些决策和后果不支持公司的使命时填写评论卡。相关的经理有两周时间对员工的问题作出回应。此外,一个跨部门的小组在公开论坛上探讨员工对工作的忧虑,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提交相关报告。这样做能够及时掌握员工的动向,不仅使得公司的使命具有生命力,也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公开的沟通方式也是星巴克公司原则的一部分。公开论坛一年要开好几次,告诉员工公司最近发生的大事,解释财务状况,允许员工向高级管理层提问,同时也给管理层带来新的信息。此外,公司定期出版员工来信,这些来信通常是有关公司发展的问题,也有员工福利及股东方案的问题。
学习旅程
当星巴克把纯正的意大利式咖啡介绍到美国后,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追捧。但是要把这种最难量化的感觉,日复一日、在全球上万家门店精准复制,人员的培训成为成败关键。仅仅在2001年,星巴克就进行了上百万小时训练,平均全球每人每天要接受近1小时的训练。培训的内容包括咖啡知识与制作技能两个主要部分。星巴克要求员工掌握精细的关于咖啡的知识:关于咖啡豆、咖啡种类、添加物、生长地区、烘焙、配送、包装等方面的详细知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闻咖啡和品咖啡,以及确定它什么时候味道最好;描述咖啡的味道;唤醒对咖啡的感觉;熟悉咖啡的芳香、酸度、咖啡豆的大小和风味等等。使星巴克的每个员工都能成为咖啡专家,随时与人们分享咖啡的迷人之处,解答人们关于咖啡的各种问题。而制作咖啡的要求就更为复杂和精确,其中酿制咖啡的每个细节都要进行反复练习,直到每个动作都成为习惯。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当然还有更多的细节,如商品陈列的方式,甚至是打开咖啡豆包装袋、贴上包装卷标这样的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装好1磅的咖啡豆后,卷标一定要贴在星巴克标志上方1英寸。
对星巴克而言,每位员工都是构成品牌的一分子,在消费者心目中都代表着星巴克。星巴克的“学习旅程”(每次4小时一共5次的课程),是所有新合伙人在就业头80个小时中都要上的课程。从第一天起,新合伙人即熏陶在星巴克的这种价值和基本信念体系之中。所有招聘进来的新员工在进入公司的第一个月内都能得到最少24小时的培训,包括对公司适应性的介绍、顾客服务技巧、店内工作技能等。另外还有一个广泛的管理层培训计划,着重训练领导技能、顾客服务及职业发展。对员工进行栽培和辅导训练,使他们得到可持续的成长发展空间,是星巴克公司所看重的。星巴克为员工提供了很多核心训练和技巧,希望他即使离开了,也同样能从星巴克的经历中受益。
【思考问题】
1.你认为星巴克的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2.星巴克对合伙人的激励是从几方面进行的?你认为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结合你所掌握的激励理论谈谈你的理由。
3.常用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有哪些?结合星巴克的案例你认为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分析内容与要求】
本案例分析目的:通过对星巴克以人为本、视员工为合作伙伴的独特的管理方法的介绍,增强学生的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要点:
(1)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是管理学的关键问题
(2)几种不同的内容型激励理论都可以说明星巴克的激励方式是科学的
(3)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有效的激励是有规律的。
本案例分析路径:
(1)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充分调动了人的潜质
(2)很多不同的激励理论都能够用来解释星巴克员工激励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