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1-4题答案
二O一二年全国高级审计师 该内容由 中 审 网 校所属ww w .aud it cn.com资格考试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参考答案
第一题 试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案要点: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所有和支配的所有制形式,在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社会主
义集体所有制是由城乡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按其所在
的地域可以划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里的优势不单指数量上的优势,更包括公
有资产在质量上的优势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各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整体,是针对国
民经济整体而言的,并不要求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以
公有制为主体。
2.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前
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在实行市场经济,政府逐渐减少行政干预以后,公有制经济就有必
要也有义务引领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克服市场失灵,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质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依靠自身的比较
优势,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公有制经济不应长期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来发展,只
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活力,才能在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坚持其主体
地位。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和运营方式。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
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
实现形式。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大胆试验和采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化,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不断出现,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
制、委托经营制等,只要能够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率,都可以采用。
国有经济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等,都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
式。今后,要以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国有经济的多种有效实
现形式。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推进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改善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组织形式。
在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和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显得尤
为迫切。要积极探索股份合作、联合、联营等多种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集
体经济与社会资本结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要在实行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各种农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
化、现代化转变。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必须对关键部门和重要企业保持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在国有和集体参股的股份公司
中,国有和集体方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成分。
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与合作制形式的优点于一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企
业以劳动联合为基础,职工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职工又
是出资人,实现了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股份合作制已成为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
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第二题 试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以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答案要点: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
1.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食物和原材料;
2.通过税收和储蓄为其他部门提供了“可投资的剩余”;
3.为其他部门的产品提供了需要;
4.通过出口和进口替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和节省了外汇。参与国际贸易,为国家创造外汇。
这四大贡献简称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二)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较弱;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农业发
展的资源约束较紧等。
(三)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1.继续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更好地推动土地适
度规模经营,须做好以下几点:(1)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农民土
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创造良好条件;(2)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
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加快建立城乡
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4)提
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加强以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1)农田水利设
施。一是增强农业的供水和防洪能力;二是建设好一批骨干水利工程;三是紧抓大灌区配
套改造工程;四是加快“病险水利工程”治理;五是推进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农村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一是努力提高农村交通运输和通讯水平,扭转交通和信
息闭塞的紧张局面,借此来提高农村的减灾抗灾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以县城和
小城镇为中心,构建覆盖面广阔、辐射周围广大农村地区的通讯网络。(3)农村能源设
施。一是建设和完善大型输变电、供电网络,提高输、供电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全面完成
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标准化。
3.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农业保护制度,强化农村公共服务。(1)充分利用“绿箱”
政策和“黄箱”政策,增加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提高补贴标准;(2)进一步完善重点粮食品
种的保护价收购制度,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充分发挥财政
投融资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积极利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最大限度
地吸引社会资金,有效扩大支农资金总量,以保证农业发展对于不断追加资金投入的需求;
(4)继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
4.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
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
以及提高资源和投人品的利用效率。为此,政府不仅要提高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而且应当
制定能够引导企业、农户、社会团体等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
5.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大幅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
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推动农村的人口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来为农村经
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6.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在生产发展方面,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广为重点,
走市场化配置、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路子,大力发展现
代化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2)在生活宽裕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形
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落实农民减负政策,引导农民科学理财;(3)在乡风文明
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育培训和法律普及
工作,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4)在村容整洁方面,
以尊重农民意愿和要求为宗旨,合理开展旧村改造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实施绿化工程,
加快农村庭院和农村沼气建设;(5)在管理民主方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实现村务公开、议事规范。
第三题 试述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内涵及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答案要点:
(一)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绝对
量和相对量,是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职能实现的要求等因素测算和完成
的政府集中性支出的数量反映。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支出占财政支出
总量的比例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
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定时期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涉及多种复杂因素,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国家的
方针政策甚至国情都有密切的联系。概括起来,财政支出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
政策等因素。财政支出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直接决定着剩余产品率的高低,剩余产品的多少也直接决定着能供财政分配的数量的多
少,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财政支出的规模。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职
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决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因此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规
模。二是政局是否稳定。政局是否稳定对一国国防支出、国家安全支出.治安经费和社会
管理费用等影响很大,进而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三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因素。由于财政是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必然要受社会
性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1.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一要稳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和生产流通环节;二要加大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环节的投入,以
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要通过支出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有
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体制。
2.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一要按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缩减用于行政管理的政府投资与消费支出,
加大以对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二是要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要求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的覆盖范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各地。通过调整财
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和基础设施的补助力度,切实改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考虑到社会转型期居民收
入差距拉大的现实,继续完善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加强对教育、健
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弱势人群向上流动创造条件。
3.从平衡财政职能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我国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再分配问
题,相应收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倾斜。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
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要有保有压。严格控制公共资本流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
政事业部门的基本建设,保证社会对基本公共设施的投入需求。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
制行政性公共消费,突出预算保证重点,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
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上。
4. 从我国既定财力约束角度来看,必须注意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确立财政支
出的目标人群和重点投向。从原则上界定哪些社会群体(如老年人、失业者)、哪些事项
(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作为重点支出对象,通过扩大何种类别的支出(如社会保障
和就业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科技支出等)或相应缩减何种类别的支出(如一般公共服
务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等)来达到目标。
第四题 试述我国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
答案要点:
(一)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本含义就是所有的政府收入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其最终
目标应该定位于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对政府所有的财政资金收支行为进行立法控制。
(二)目前我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对预算管理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人们往往对预算管理的目标理解为财政资金收
支计划,而忽略了预算发挥的两个重要功能,即作为最高立法机关和全体人民监督、审议
政府财政收支运作甚至整个政府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政府财政收支规模发挥宏观控
制作用。
2.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控制不到位。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政府所有类型的财政收
支活动都必须要得到立法机构的批准和授权,然而,我国立法机关却无法对所有政府收支
活动发挥控制作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对预算进行一般性的审查,而缺乏可操作性的监
督措施,导致了预算软约束问题。
3.预算权分散于各部门。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实质上分散于各个部门,尚未实现政
府内部的财政统一。尽管我国部门预算改革中,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但目前财政部门
还无法行使统一的预算分配权,财政、发改、科技等部门都可以行使预算分配权,这导致
预算分配权分散于很多部门,对预算管理制度的运行和预算监督造成了较多问题,提高了
预算编制、执行的成本。
4.预算编制内容没有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我国现行预算内容不完整,尚未涵盖所有类
型的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没有完全纳入部门预算中,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
5.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加强。从我国现有的预算编制来看,主要方法采用
“基数法”,各部门获得批准预算的额度取决于原有基数,而不是部门事权大小。这种情
况下,预算编制与以前年度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支出比例等使用效益割裂开来,而且缺
乏合理的支出定额标准,导致部门之间预算的不平衡问题。
(三)我国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
从政府预算的编制范围来说,我国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应该是包括公共财政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等涵盖所有政府收支类型的复式预算体系。其中,
公共财政预算由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组成,根据现有的行业管理体制,国有资
本经营预算由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和国有非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组成。并且,根据实际情
况的需要,上述各预算之间有着资金相互划拨的关系。
从预算管理的方式来说,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类型的政府收支活动都必须获
得立法机关的授权批准。
(四)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1.强化预算法律体系的法律效力,明确预算权力的配置方案。对现有的预算法律进
行修订,明确不同类型预算管理模式下的预算权力的配置。调整政治体制的结构,加强立
法机关的作用,将之变成一个具有预算否定权的立法主体。
2.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方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不断细化预算科目,建立以部门为
反映主体的预算科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建立按部门、经济性质和
功能为衡量标准的政府收支指标体系。
3.进一步强化预算的行政控制。以目前正在推进的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结合政府
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和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缩小
未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的政府性收支项目的数量,进一步强化预算的行政控制,逐步
实现行政机构内部财权的集中统一。
4.进一步严格预算执行,增强预算约束力。以预算法为基本准则,强化各级政府的
预算执行能力,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推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分离,改变现有的财
政部门既负责编制预算又负责执行预算的格局,并优化财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的分工,将
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日常业务分离,由不同职能部门来负责完成。
5.提高财政透明度,完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应该以落实社会公众和立法机构对政
府收支的知情权为目标,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全面反映政府各部门的财政状况
和收支活动结果,全方位披露政府部门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资金收支活动信息,以保证
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情况和成本费用的充分了解。
6.增强对政府收支各环节的控制,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应该从事前、事中和
事后各个环节建立预算管理的行政控制和立法控制。事前控制应该着重对政府各部门收支
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议;事中控制是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和立法机关能够对政府部门
在执行预算中的变更及时和有效的预算控制;事后控制主要是审计部门对预算收支进行审
计监督,以确保审计结果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