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2006—2010年是新时期浙江省台州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台州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的背景下,以“勤劳智慧”的天赋秉性,继续高扬“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三个台州”和“四大战略”建设,台州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继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台州市上下抢抓机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负面影响,台州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提升,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预计2010年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比去年增长13%,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8%,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大关。预计2010年台州市财政总收入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6%和17.8%。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6.7%。2010年11月末台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517.3亿元和3017.16亿元,分别为2005年末的2.5倍和2.9倍。预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0.0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2.3%。预计2010年外贸自营出口额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1.6%。台州市经济总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实力继续提升,获得了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质量兴市先进市、中国园林示范城市、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台州市积极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尤其注重规划引导服务业发展,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经过五年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2005年的8.0:52.6:39.4调整为2010年的6.5:52.9:40.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与“十五”时期相比,第二产业的主体作用依然突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26.8:39.5:33.7调整为2009年的20.6:42.8:36.6,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79.4%,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在科技引路和产业经营模式下得到迅速发展。台州市先后实施优质名牌战略、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全方位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预计201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5%。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和主导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聚,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有了较快发展,蜜橘、杨梅等农产品直销点拓展到京沪杭等地,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规模和影响力位居浙江省前列,15个农产品产地获得了“中国特产之乡”称号。渔业经济平稳发展,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渔业加工齐头并进,海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快。2009年台州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57.34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2.4%。实施“513”工程,以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载体鼓励企业发展壮大,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210家,比2005年增加2265家。重工化趋势逐渐加强,2009年重工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2%,比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产业集聚程度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优势产业迅速发展。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缝制设备等主导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船舶行业迅速崛起,发展形成了散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工程船四大船舶修造体系,年造船能力达到300万载货吨,2008年工业总产值规模曾达到工业中类行业的第三大行业,仅次于泵阀门和汽车制造业。台州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钱江、吉利、苏泊尔等骨干企业和著名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18.2分,比2005年的209.5分提高8.7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指数位居浙江省前列。建筑业稳步发展,2009年台州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39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4.3%。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成为台州市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87.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2.8%,快于同期GDP增速1.3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7%,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稳健,路桥国际塑料城、天天物流基地和山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欧尚、乐购等大型超市落户,商贸流通业发展档次进一步提升。台州市相继举办的塑交会、家电博览会、科技成果交易会、房交会等各类重大展会活动,成为各地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旅游经济日益活跃,台州市四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95.87万人次,年均增长17%,实现旅游总收入230.04亿元,年均增长15.3%。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喜人,台州创业服务园开园,金融创新工作亮点纷呈,地方性商业银行实现跨地区经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较快,2009年台州市房屋施工面积1454.63万平方米,是2005年的1.3倍,商品房销售面积422.36万平方米,是2005年的2.3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比重逐渐壮大,分别成为服务业中的第二大和第三大产业。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呈现新气象
“十一五”时期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领域比以往更广,重大项目比以往更多,能源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台州市没有铁路的历史,诸永高速、台金高速西段、76省道复线、石松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台州市交通条件得到大改善。系列电网增容工程、台州供水二期的建设,有效缓解了长期存在的电网性缺电和用水紧张问题。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台电五期、华能火电一期二期相继建成,沿海滩涂围垦、三门核电和台金高速东延加快建设,椒江二桥、仙居抽水蓄能电站、一批国道省道改建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十一五”前四年,台州市累计完成限额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2亿元,年均增长12.6%。
城市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16平方公里。城市建设“710”工程顺利实施,台州大道等城区主路网的进一步构建,城市雕塑工程、市档案馆、图书馆、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的投用,香格里拉等城市高档住宅小区和白云山公园园路等城市公园绿地的开发建设,台州市体育中心、白云阁、台州火车站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的落成,焚烧处理垃圾、引水工程和环卫一体化的推进,使得大城市框架进一步形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当前台州市已初步形成了行政文化、商务、体育、居住、教育、休闲等功能区清晰的中心城市格局。
四、新农村建设成绩该 内 容由 中 审 网校所属w ww.a u d itcn.com斐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力度加大,“十一五”时期台州市2500多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整治,投入村庄整治的资金达到55亿元以上。123农村康居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十一五”累计完成旧农房改造86539户,前四年累计新建村道公路21497公里,城乡环卫、供水、公交一体化不断加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继续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33万名农民信箱用户开展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3669家,提高了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技能和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兴建村级连锁超市和放心店760家,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电影演出和图书下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两年一次为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等得到有效落实,农村经济进一步搞活,农村商贸文化日益繁荣。以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民创业增收途径,加大劳动力转移安置力度,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9年台州市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已达到72.4%。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2009年台州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中心镇培育加快进行,城乡布局日趋合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南北协作”、下山移民工程继续推进,欠发达乡镇实现奔小康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展顺利,截止2010年底台州市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8%和6.4%。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2005年的28.3平方米和49.6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42.6平方米和56.3平方米,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空调、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6倍缩小到2009年的2.4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7.5%下降到2009年的36%,农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菜蓝子”工程、食品药品整治和农产品安全监管等被更加重视起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农超对接等刺激消费政策的推行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继续提高,保障程度进一步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五险”参保人数增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等新型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障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活动陆续展开,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劳动力得到援助,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等住房保障工程继续推进。首届台州慈善公益日活动顺利举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
六、生态环境治理有所推进,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预计“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任务将超额完成,“十一五”前四年台州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97%,五年累计下降20%的目标有望完成。台州市水、大气、声等环境质量基本维持稳定,局部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积极展开,医化、电镀、造纸、印染、食品、固废拆解六大重污染行业实施规范化整治,河道疏浚、畜禽养殖场治理等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城同创”活动使得城区“脏乱差”现象得到控制,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设立专项基金每年定期开展长潭水库库区生态补偿,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解决了21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增绿、截污、供水、路网、垃圾处理等基础与地下设施建设,2009年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量提高到46万吨,温岭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运,各县(市、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0多个,台州市91%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台州学院椒江校区一期、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建成启用,浙大台州研究院开始筹建,市区白云学校落成投用,农村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公共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倾斜,农村校舍面貌改观,师资队伍优化,2009年台州市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例为100:106.8,居浙江省第5位,免除义务教育杂费,2010年台州市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成立,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文化大市建设卓有成效。深入解读并提炼出“硬气、灵气、大气、和气”的台州精神,以台州为塑材的电视剧《海之门》在中央一台播出,台州市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台州乱弹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举办了首届中国(台州)网络音乐节、中国台州?国际城市雕塑设计大赛、省科普节、省作家节、第十三届省运会、第二届台州旅游节、第三届市运会等重大活动,展示了台州的新形象。全民健身运动、邻居节、农民文化节、文化“三下乡”等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十一五”时期台州市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截止2009年末,台州市新增保险分支机构32家,保险业保费收入58.16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22.8%。
七、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时期台州市开放型经济强劲发展,区域经济往来、区域合作与交流扎实推进,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展。当前全球与台州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09个,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贸易总量有所萎缩,但2009年台州市进出口总额仍达120.32亿元,为2005年的1.9倍,“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3%。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境外投资、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对外工程承包和跨国并购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商选资质量逐步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台州市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5亿美元,为“十五”时期的1.2倍。区域交流取得新突破。大麦屿港区升级为一类口岸,预计2010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0万标箱,台州港成为继厦门之后实现对台客运直航常态化的第二个港口,台州口岸开放水陆域扩大426平方公里。“市外台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十一五”时期台州市新组建异地商会14家,第二届台州商人大会成功召开,回归工程再创业绩。“走出去”战略成果显著。台州市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开发项目中积极作为,多次参加“西洽会”、“哈洽会”等国内各类大型展会活动,融入浙东经济合作区和长三角城市圈,农户赴海南等地建立市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台州市与全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党政交流、民间交流和人才交流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对口支援三峡、西藏和新疆等地工作有效推进。
八、创新转型取得突破,改革工作迈出新步伐
自主创新和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9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0.8%提高到1.3%。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十一五”时期台州市与大专院校新建各类创新载体170家,成功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等活动,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大台州研究院汽摩配和机电研究所挂牌运行,浙江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8年以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7家,“十一五”前四年专利授权量20910件,是“十五”时期的2.7倍。质量兴市和“825”名牌培育计划顺利推进,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工作得到加强,目前台州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9个、中国名牌产品19个,浙江名牌产品273个。2007年宝石缝纫机首获国家质量奖,标志着台州市国家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出台人才奖励政策,以评选表彰拔尖人才等载体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沿海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围绕打造“世界级石化医化基地”、“国家级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规划建设沿海产业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沿海产业带拥有12个重点区块、9个在建围涂工程,包括台州炼化一体化、三门核电、华能火电等大项目,规划建设中的沿海高速、台州新机场和台金铁路等都将贯穿境内。将围绕“三年打基础、六年上台阶、十年展新貌”的工作目标推进建设,“十一五”时期沿海产业带完成规划编制,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1亿元,现有工业投产企业675家,开工企业518家。
改革工作迈出新步伐。台州市被确定为省级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再次成功举办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企业登记限制有所放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十一五”时期台州市新增上市企业15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是2005年末的2倍。企业债券发行实现零的突破,台州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优化、循环经济、跨产业排污权交易、重点监管区土壤污染修复、农房抵押贷款等领域开展的试点取得成效。地方金融体制创新不断深化,17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村镇银行和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被批准设立。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清费减负系列政策得以落实。源自农村基层的民主恳谈机制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探索职工劳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受到多方赞赏。
在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该 内 容由 中 审 网校所属w ww.a u d itcn.com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横向比较,“十一五”时期台州市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传统产业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资源和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