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创新发展硕果累累 审计打造“铁军” 护航昆明经济
展望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审计监督任重道远。
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在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审计机关将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审计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部署,着力抓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面实现“两全两化”、打造昆明审计铁军、构建廉政防控体系、推进“云审工程”建设五个方面的工作。继往开来,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履行监督职责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全市审计机关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我市提出的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把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作为审计监督的最高目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争当反腐倡廉尖兵、惩治腐败的“利剑”,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功能,主动服务于干部监督管理和反腐倡廉工作。突出重点内容,促进规范管理,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突出重点对象,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突出重点领域,前移审计关口,推进政府投资审计规范化、透明化。高度关注各项政策措施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高度关注经济运行的风险,揭示政策设计缺陷和机制体制制度漏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经济运行的“预警器”、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争当惩治腐败的“利剑”,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创新工作思路
全面实现“两全两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改革,必将给审计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面对新形势,全市审计机关必须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首要目标,进一步探索审计工作新的路径和方法,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动态化、信息化”工作目标。
一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审计监督内容全覆盖。财政审计是审计永远的主题,全市审计机关要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为目标,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切实做深财政审计、做实投资审计、做优经责审计、做强专项审计、做大绩效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监督内容的全覆盖。
二是继续推动乡镇设立审计机构工作,努力消除审计监督的盲点和死角,实现审计监督范围全覆盖。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全市审计机关要以宜良县匡远街道办事处审计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全面推进乡镇设立审计机构工作,争取两至三年,在全市所有乡镇成立审计机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大资金支出最末端、最基层和问题领域的审计监督力度,全面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三是优化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审计力量不足是当前困扰各级审计机关的难题。需要我们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方面的审计资源,加强内外结合,努力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充分调动现有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从内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现有人员的劳动生产率。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积极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适当增加审计人员编制,充实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督查和检查,让内审审计成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对于那些点多面广、保密性不强、专业程度高的审计项目,考虑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投标,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专家去做。
四是加强大数据时代的审计监督,实现审计监督动态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当前审计力量不足、审计监督覆盖面不高、审计查证手段单一的有效途径,是促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革命性提升和迅速实现转型的重要方式,必须引起各级审计机关的高度重视。市审计局将把信息收集、数据积累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充分利用审计机关历年审计中积累的资料,如审计信息、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统计报表等资料中的数据,全面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底数,实现审后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并着力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建立连续性的数据归集和积累机制,构建包含财政、地税、社保、金融、企业、资源环保、滇池治理、经济责任、政府投资等行业的审计专业数据库和审计分析平台,最终实现与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对接,实现动态化条件下对被审计单位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同时要克服审计数据分散在业务部门,甚至审计人员手中的碎片化现状,突破数据分析需要依赖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配合等困境,实现数据分析不受审计项目周期约束的常态化运转模式。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