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探索建立大额支农项目资金分配竞争性立项管理新机制
近年来,贵州省财政厅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按照民生财政、发展财政和绩效财政的要求,在逐年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财政支农管理新机制,完善资金分配制度,引入竞争立项机制,公开透明分配使用大额支农项目资金,不断促进了支农资金分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益化,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出了新的努力和贡献。
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建立大额支农项目资金分配竞争性立项管理新机制。
由于贵州省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支农投入总量不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加上支农项目资金的逐级安排以及层层上报项目立项评审,资金运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未能充分发挥。为切实支持解决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加快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及时有效使用,进一步推动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预防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也让各市、县减少跑项目的时间,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宏观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好项目。为此,省财政积极探索创新大额支农项目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引入公开竞争立项机制,实行管理权限下放,助推“以县为主”整合发展现代农业。
公开竞争立项机制,是以中央财政专项设立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省现代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为依托,采取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措施为保障,以绩效为目标,突出各县的特色优势产业,突出集中连片规模效应,突出百姓参与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按竞争立项规则由专家现场公开竞争评审确定项目实施重点县,一定三年连续支持。这项机制的建立,是省财政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的具体实践,将更加有助于支农项目资金的管理和规范,有助于资金分配使用的公平、及时和有效。
二、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推动大额支农项目资金分配立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
从2010年起,省财政在分配立项使用大额支农项目资金时,以当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依托,调整部分资金配合安排,整合其他相关支农项目资金对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茶叶、精品水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行公开立项竞争,择优确定项目实施重点县。立项竞争规则是:“发布公告、自愿申报、合规审查、当场陈述、专家评分、纪检监督、结果公示”。省财政的主管领导和业务处均不参与竞争立项评分,以专家评分结果而定。按此竞争立项规则,今年已竞选确定18个茶产业县、20个中药材产业县、36个精品果业县和3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项竞争立项资金达到4.87亿元,其中中央现代农业资金2.87亿元,省级资金2亿元。
(一)公开竞争立项步骤
1、发布公告。省财政会同省级有关农口部门下发竞争立项通知,并将相关内容在省级新闻媒体或网络上予以公告。
2、自愿申报。各项目县根据立项通知和公告要求,结合本县主要产业优势,自愿报名 该 内 容由 中 审 网校所属 w ww. auditcn .c om参加竞争。
3、合规审查。申请参加县按照立项通知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经专家进行合规性审查,审查通过的进入公开竞争环节。
4、现场陈述。各参加县按竞争立项规则到指定的地点就实施项目的优势、组织措施、达到的效果等进行现场陈述。
5、专家评分。专家根据评分标准并且现场提问独立评分,按综合得分排名确定项目实施重点县,并现场宣布。
6、纪检监督。在公开竞争过程中,由省有关部门纪检监察 该 内 容由 中 审 网校所属 w ww. auditcn .c om室的负责同志进行全过程监督。
7、结果公示。竞争结果在省级新闻媒体或网络上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相关配套措施及办法。
1、实行“四到县”制度。对获得项目实施的重点县,省财政将资金“切块”下达到县,实行绩效管理。并将项目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审批、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管理权责下放到各重点县。
2、明确资金用途。对“切块”下达到县的资金,原则上只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环节。各县可采取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引导方式使用资金。
3、整合和统筹推进。对各重点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按照“书记重视、县长主抓、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整合发展模式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盘活存量、整合增量、规范运作”的工作机制整合相关资源、资金。
4、实行绩效评价管理。各重点县在实施项目和项目完成后,省财政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对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对绩效考评中发现有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考评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并取消其以后年度项目县竞争资格。
三、求真务实,注重效果,不断推动大额支农项目资金分配立项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实施项目情况
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
2008—2013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3.9亿元,地方整合资金53.3亿元,支持全省平均每年约20个茶叶重点县按45万余亩发展速度推进,共计新增茶园面积近280万亩,使全省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41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11万亩(其他项目安排和市县自行种植19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在促进主产茶区农民年均现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009—2013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计安排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30.4亿元,每年平均公开竞争16个重点县,目前已达83个,每县每年安排资金1600—2000万元。2014年,拟继续竞争23个小农水重点县,每县安排资金2000万元。
(二)实施大额支农项目资金竞争立项取得新成效
1、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小农水和高标准农田示范等大额支农项目资金竞争立项工作的开展,使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加快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的实现,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有效供给。
2、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中央和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茶叶、核桃、中药材和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
3、县级整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竞争立项,实现了支农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实行“四到县”制度,充分调动了县级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县级整合和统筹使用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加大了县级管理使用支农资金的责任。
4、竞争立项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创新支农资金分配立项机制,得到了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得到省级各农口部门的认同和积极配合,并多次在全国性农业财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总之,财政创新大额支农项目资金立项竞争分配机制的建立,使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幅提高,有力的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下一步,省财政厅还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措施,着力发挥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省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努力。(来源:贵州省财政厅)
上一篇:加速折旧政策对冶金行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