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审计指引:助金融行业抗风险管理
【导读】对金融业审计业务的把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CPA行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为指导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PA)执行商业银行审计业务,2014年12月3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发布了《商业银行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通过查阅200多页的指引,可以看出中注协对商业银行审计非常重视。那么,该指引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中注协为何如此重视?CPA怎样才能学好、执行好该指引?对于这些问题,江苏省南通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刘志耕副秘书长作了解答。
指引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该问题,刘志耕认为,先得谈作用,然后再谈意义。
出台《商业银行审计指引》有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可以更好地加强对我国CPA行业服务金融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为我国CPA全面进军金融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为我国CPA行业今后更全面、规范依据审计准则从事商业银行审计,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各个重要环节作出了全面详细的指导和帮助;
三是全面、实务、具体、操作性地传输了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和审计实务,为我国CPA今后更好地防范金融审计风险提供了全面、详细的指导和提示。
作用显而易见,意义却深远巨大。如果我国CPA能够审计自家的银行,其意义远不是少支付几个审计费那么简单,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我国经济金融信息的安全,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信息甚至是经济命脉都可以被外国人任意查阅、拷贝,国家安全从何而谈;二是将更有利于国家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三是有利于我国CPA做大做强,提升CPA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助推我国CPA尽快走向国际。
刘志耕强调,金融业不仅是一个国家CPA行业综合体现自身执业水平、能力及技术的高端服务领域,而且也是CPA行业发达国家走向世界上的“兵家必争之高地”,所以,对金融业审计业务的把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CPA行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指引的特点
刘志耕认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本部审计指引的特点。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分布广、业务创新多、信息系统依赖程度高、监管要求严、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等特点,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对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组织难度大、风险评估困难多、对内部控制测试依赖高,如果仅仅依靠原有的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准则及其相关指南,还不足以对我国CPA审计商业银行起到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本次指引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根据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审计的要求,针对商业银行在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方向的确定、审计资源的调配、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测试、重点业务流程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方面的特殊性,对我国CPA今后从事商业银行审计进行了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的指导。事实上,这部指引也是迄今为止,中注协所制定的多部审计指引中内容最多、体系最复杂、最具有“技术含量”的指引。
如何学好、用好该指引
对于该问题,刘志耕认为,为何现行审计准则推行八年多仍有一些CPA不得要领,就是因为对各项执业规范的学习不得要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为此,刘志耕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提出了两点看法:
1.特别是证券类会计师事务所及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会计师事务所的CPA,都必须认真学习、全面掌握、深刻领会指引的理论体系和实务要点。学习中如果能从正反两种流程分别进行思考,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效果会更好:首先是审计准则是怎么规定的?准则指南是怎么解释的?审计指引又是怎么指导的?落实到审计工作底稿中又应该如何去体现?反过来:审计指引指导的目的和含义是什么?怎样通过编制工作底稿去体现指引的指导?这种体现与审计准则及其相关指南是否吻合?体现是否恰当、到位?
2.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指引是审计实务操作的指引,具有很强的实务性、指导性,所以,一方面,CPA学习时不能仅是将指引作为理论学习内容,一定要结合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业务特点,从对商业银行审计实务操作流程的角度全面、系统理解和掌握审计指引;另一方面,CPA务必了解和掌握对商业银行审计的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刘志耕强调,商业银行表面经营的是货币,实质经营的是风险,所以,CPA在围绕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业务特点全面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必须始终抓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这条主线,认真做好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CPA才能将商业银行审计的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才能真正担当起对我国商业银行审计的重任。(来源:中国税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