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业绩变脸数量大幅增加 上市公司内控管理有待加强
截至2019年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在正式披露之前,A股上市公司又来了一波业绩“变脸”。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份以来,赶在年报披露截止日之前发布业绩修正公告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家,其中,仅4月23日一天,发布年报和一季报业绩修正公告的上市公司就超过30家,甚至在4月29日,还有20家上市公司修正业绩,不少公告之后还附带了“致歉说明”。
发布年报之前突然修改业绩一直是A股的“顽疾”。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和2016年年报业绩“变脸”公告分别是181家和152家,较之而言,2018年出现“变脸”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
多家公司业绩大跌利润转亏
Wind资讯数据显示,A股2018年共有525只个股净利润较此前预告下限下修,其中328家由预盈转为亏损;下修幅度超过1亿元的有108只。
以上交所为例,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有3种情况需要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进行预告业绩,即预计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净利润为负值;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实现扭亏为盈的。
4月19日,西部矿业(5.82 +0.34%,诊股)业绩预告更正公告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西部矿业预计2018年净利润将出现亏损,亏损额为20.6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20.36亿元。这将是公司自上市以来出现的首亏。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29日,西部矿业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将实现盈利。业绩预告显示,西部矿业预计2018年1月至12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亿元,同比减少78.00%。
曾经的“白马股”欧菲光(12.07 停牌,诊股)也修正了2018年业绩,由之前的预计盈利18.39亿元,突然变成了亏损5.19亿元。迅游科技(21.26 -0.42%,诊股)4月22日修正业绩公告,从预计盈利1.8亿元,到亏损7.9亿元。中天能源(3.69 -0.81%,诊股)根据其披露的更正公告,此前公司的业绩预告为盈利3000万元至3500万元,此番披露的更正数据为亏损8.35亿元。4月15日,大幅修正业绩预告的兴业矿业(5.40 +0.75%,诊股),直接由预计盈利6亿元至7.5亿元,修正为亏损1.5亿元至亏损2亿元;4月19日修正业绩快报的华伍股份(5.43 +1.88%,诊股),净利润由5711.8万元变更为亏损9354万元。
商誉减值依旧是主要原因
公告显示,此轮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中,商誉减值现象依然存在。
商誉减值在影视行业、游戏文化产业中存在情况较为普遍。华谊兄弟(4.90 +0.41%,诊股)因电影票房失利和商誉减值出现首亏。其年报显示,2018年华谊兄弟营业收入38.91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39.64亿元,同比下降1.40%;净利润亏损10.9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盈利8.28亿元,同比下降383.97%。游戏行业的迅游科技因合并成都狮之吼科技有限公司形成的计提商誉减值准备8.53亿元,较业绩快报增加资产减值损失8.53亿元。
还有企业因主资产减值、计提坏账等原因出现亏损。如中天能源公告中解释称,因为现金流进展,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业务,预计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增加5.34亿元,另外,由于天然气销售价格在2018年持续走低,影响油田开采业务,预计经济可开采储量大幅下降,折耗成本增加5.09亿元。
针对商誉减值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今年3月29日,财政部监督检查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誉减值监管的通知,要求各财政监察 该 内 容由中 审 网校 所属w ww.au d itcn.com专员办加强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监管。这是继证监会2018年11月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之后,财政部关于商誉减值监管的正式呼应性文件。
各地证监局也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北京证监局今年3月召开的2019年辖区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上提出,结合年报审计监管,对商誉减值等重点问题予以关注,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上海证监局今年3月披露1至2月监管通报中,也明确指出年报监管重点关注商誉减值、资金占用等风险领域。
上市公司应加强内控 该 内 容由中 审 网校 所属w ww.au d itcn.com管理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未做好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和内控 该 内 容由中 审 网校 所属w ww.au d itcn.com,是导致业绩出现大幅度跳水的根本原因。以西部矿业为例,西部矿业称,此次业绩变脸主要是因为对联营企业青投集团的全额计提。而在2018年半年报中,青投集团还有108亿元的资产,短短半年内,青投集团股权价值的可回收金额却归零了。对此,上交所火速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公司在财务管理及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上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等。
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内控 该 内 容由中 审 网校 所属w ww.au d itcn.com水平,才是降低业绩“变脸”率的治本之法。2018年11月9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对沪深两市3485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17年度内部控制报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发布《我国上市公司2017年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整改不到位,隐瞒、虚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避重就轻,报告披露不够及时、格式不够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部控制建设在部分上市公司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和防御风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提醒,本次出现的众多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并非是ST公司,有些企业此前业绩很好,今年首次出现亏损,这意味着企业经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今年以来股市行情持续走高,不少投资者忽略了企业的经营状况,盲目追涨获取短期利益,在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时候却只能面临长期损失。
来源:金融界
下一篇:浅谈工程项目财务内部控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