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的认识
着力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最重要、最严肃的课题,也是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怎样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国家审计准则》及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审计机关审计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93】号)(以下简称“业务管理办法”)均作出了明确规定。质量提升的办法与规定,也蕴含在《国家审计准则》与“业务管理办法”中的每个章节之中。
就“业务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如何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首要解决的是领导率先垂范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提升的问题。首先,领导尤其主要领导要高度关注。领导的高度关注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原动力,只有领导认得上,审计人员才能跟得上。这是要解决领导率先垂范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全体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的认识问题。必须走出审计质量与已无关、“重审计实务、轻质量管理”的误区。事实上,每个审计人员不仅是审计项目的实施者,更是审计质量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只有认识到位,工作严谨细致,才能抓好审计质量管理,推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是要解决全员参与的问题。在全面解决领导率先垂范与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问题的前提下,审计质量管理的办法、举措才能得以贯彻实施,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主体责任就能全面实现和更好落实。
从管理的属性看,管理就是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所要管理的特定对象进行有效“预防”,进而得到管理的目的。因此,个人认为: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主要是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编制”。应当在审计工作中,抓住“十个方面“、把握“六道关口”,着力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与提升。
第一,规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通知书的制发、文书送达回证的收取、审计实施时间、取证的方式方法、被审计单位的承诺、审计公告、审计整改等。同时,还应开好几个会议。这几个会议包括:审计进点会、审计现场例会、重大事项讨论会和审计业务会议。上述程序类的事项,应按照“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执行。
第二,做好审计实施前的准备。一是做好审计前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调查了解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的前提;二是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审计事项要明确,审计内容有重点,审计方法要恰当,这是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的基础。
第三,强化审计现场管理。这是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的核心。一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照实施方案的安排,审计事项是分人实施,分工负责,并规定了实施时间,必须按照要求实施审计;二是取证要严谨,记录要真实,取得的证据要充分、适当,不要把与审计事项无关的证据材料都当作审计证据收集起来,这就造成证据的冗余,或者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证据材料由于未予收集,从而造成证据的不充分。“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审计取证的方式、方法及如何取得充分、适当、真实、有效的审计证据;三是底稿编制要规范,要做到不缺项、漏项(审计事项与取证单保持一致、审计过程不能过于简单、要有结论等);四是定期召开审计组会议,相互沟通,掌握审计情况。审计组现场例会属于重要管理事项,必须按照“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好审计组会议的内容、掌握召开的次数;五是做到审结场清。包括:证据资料及时签字盖章、归还借阅的与审计相关的资料及设备等;六是审计组长要抓好取证资料及底稿的审核。这是质量管理与提升的第一道关口,起的是直接的预防作用,如果出现证据不充分、不适当、底稿编制不规范的问题,将能得到及时的补救。审核结束后,应出具审核意见,并在全面评估审计目标实现情况、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完成情况及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的基础上,起草审计组审计报告。
第四、优化审计报告,这是审计质量管理与提升的关键。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重视审计报告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的优化不是审计组能够完成的,是从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开始,是经过复核、审理直到正式文书编制完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是规范撰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是整个审计结果类文书的“第一道工序”,优化审计报告,必须抓好“第一道工序”,防止问题留在以后的“工序”中。因此,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撰写应当以报告模版为标准,审计底稿、审计取证为基础,力使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格式规范、数字准确、事实清楚、评价客观、定性准确、依据正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有质量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二是加强对审计报告的编审。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应进一步核实,编制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说明,修改征求意见稿,交业务部门复核,并提交审理部门审理。
第五,固化复核关口前置,严把征求意见稿的质量关,这是质量管理与提升的第二道关口。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前,将报告提交审理小组进行集体把关。主要包括: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审计评价的客观性、主要问题定性的准确性、引用定性依据的正确性、审计处理的适当性及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同时,对报告中不适合的语句、用词进行适度调整,提高报告质量。
第六,严格审计复核程序,这是质量管理与提升的第三道关口。在征求意见结束、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后,审计组编制完成针对被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的基础上,将所有的审计资料,提交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进行复核。复核应提供的材料及复核的内容, 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要严格按照“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复核结束后,还应出具复核意见,作为审理机构审理的依据。此外,作为个例,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结果,在经业务部门复核后,还应提交预算执行牵头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进行再次复核,并出具复核意见,交审理机构审理。
第七,加强审计项目审理,这是质量管理与提升的第四道关口。 “业务管理办法”设置了审理机构的审理原则,并划分项目属性,实行分类审理。审计组所在部门应根据“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审理机构审理提供材料,同时,审理机构也应根据“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的内容进行审理。审理结束后,应作审理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审理意见书,审计组和业务部门应对审理意见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作出采纳或不采纳审理意见作出书面意见或说明不采纳的原因,经审理机构审理的审计项目应提交业务会议审定。
第八,如期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这是质量管理与提升的第五道关口。审计业务会议是在上述审核、复核、审理结束后,所召开的业务会议,旨在项目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把关。审计业务会议属于重要管理事项,更是审计机关审定审计业务的一项制度。因此,作为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不容忽视。“业务管理办法”对审计业务会议的内容、会议主持人、参会人员、会议记录、纪要、开会的时间要求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相关责任部门应根据审计业务会议纪要,对审计结果类文书进行修改,并以电子公文形式传递到单位负责处签发。至此,正式的审计结果文书可以送达被审计单位,项目审计也全部结束。
第九,适时开展质量检查,这是质量管理与提升的第六道关口,也是最后一道关口。开展质量检查的时间,个人认为应定在计划审计项目全部结束,各主审已将审计项目资料初步整理成型的阶段进行,可定在当年的12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之前。检查的主要依据:一是“业务管理办法”;二是复核、审理意见书;三是审计业务会议纪要;。检查的内容:一是检查复核、审理意见书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二是程序是否规范,主要检查相关时间顺序是否矛盾(审计通知书与送达回证的时间、征求意见稿与征求意见书的时间、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取证单的时间、审核、复核、审理的时间等);三是“业务管理办法”中后附的相关内容是否齐全;四是检查项目归档顺序是否规范。
第十,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在质量检查完成后,各主审应将项目档案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重新整理后,按照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及时整理立卷,交局档案管理人员归档。
下一篇: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