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学习
智选
报班
  • 客服热线: 4008-000-428

2014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7日|点击数: |字体:    |    默认    |   

二O一四年

全国高级审计师 该 内 容 由 中审 网校所 属w w w .a uditcn.c om资格考试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参考答案


    第一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和本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性质的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或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形式,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多种形式自主流动和重组形成,并适应竞争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
      我国出现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源于现阶段实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是产权主体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但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唯一实现形式或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不仅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时也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与其他资本平等竞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今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
    1.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推动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有利于国有或公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和竞争力;有利于依托多元产权架构和市场化、民营型的运营机制,增长国有经济或公有经济利润。
    3.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放国民经济急需加强的产业和领域,增强国有资本或公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4.有利于国有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在企业(公司)内部实现同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受益,有效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有助于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5.有利于把国有经济在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做大做强与民营经济的积极进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优势互补。
    (三)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措施。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以下措施:
    1.在分类改革与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除了极少数“公共政策性企业”外,都可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首先推进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未来进一步逐步推进“特定功能性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体制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向“分层分类管理”,扫除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身份障碍”。一方面,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缩小了党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幅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促进董事会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向混合所有制方向的改革。
    3.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提升与国有经济交叉融合的能力。民营企业要实现与国有企业相互渗透和交融,必须实现从家族独资向资本社会化转变,从古典企业治理结构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
    4.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努力完善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配套调整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重点清理和改革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准入、进口管制中片面保护在位企业的政策。着力推进产权多元化,推进上市发展。
    5.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对国有资本准备退出的企业,或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企业,以及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企业,允许经营者和员工持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通过竞争机制,使成本低的生产代替成本高的生产,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企业中去;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方向及规模,确定生产某一种产品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通过工资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实现劳动力资源与社会生产资料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通过利率机制,调节资本的供求,引导资本的投资方向;市场通过风险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起补充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解放对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束缚,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是抑制和消除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有利于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适应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形势的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三)正确处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以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要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地宏观调控,有效地政府治理,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3.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4.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人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5.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完善保险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
本项目可兑换。
  6.避免市场配置资源盲目性。提高年度调控目标的科学性和调控手段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把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尽快搞上去,以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
  7.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总之,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第三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年度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制度,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政府财务报表及其解释,财政经济状况分析。具有以下特征:现金收付无论实现与否,按体现政府财务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
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可以正确反映政府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可以把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比较,正确确定收益,能完整反映各级政府所拥有的各类资产和承担的各类负债,从而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的财务状况。
    (二)我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意义。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1.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创新性制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实际上是财政制度创立和融人现代国家治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的突破,包括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领域及界限、政府承诺和履行责任结果的科学核算及公开披露、代际公平、政府自身可持续性分析等。
    2.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廓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从制度机制上按照科学、公认的标准确定政府报告主体的范围,确认、计量和披露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深度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政府资本与市场资本的合理比例,为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发挥到最优状况提供了制度保障基础。
    3.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的有效手段。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基本目标是反映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这项制度通过统一规范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报告方法、报告内容、报告要求,可以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政府财务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而反映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宏观调控等方面所履行的受托责任情况,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财务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需求,便于社会公众监督。
    4.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信息基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通过利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为及时监控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合理的融资、偿债计划,有效配置政府资源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支持,有利于促进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等职能作用发挥。
    5.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实现财政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财政管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速度,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铺就坚实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基石。
    (三)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需要做的工作。
    1.要制定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建立这项制度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职责、考核机制、配套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等,全面规划和指导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设工作。
    2.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南。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明确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编制程序、职责分工等。发布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及其操作指南,为政府财务报表编制提供基础规范。
    3.要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改革总预算会计制度等相关会计核算制度、开发信息系统、开展大规模培训,夯实这项制度的各项基础,确保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第四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直接税和间接税结构不合理,直接税比重偏低;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非税收入比重偏高;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比重较高;国有资本(资源)收入有待提高;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第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事权存在干扰行为,即经常会出现“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而地方政府负责买单”的现象;第四,有些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支出外部效应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1.应完善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责权利对称原则,将地方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安排重心适当上移。对各项事权进行梳理,将事关全局性的支出责任归于中央政府,而事关局部地区利益的支出归于地方政府。具体而言,应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
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2.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和管理权限。应该对不同税种采取不同的税收立法权限:对诸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税种,立法权应该集中在中央;对于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而对宏观经济整体影响不大的税种,例如财产税类,立法权应该下放给地方。
    3.合理确定地方税收人规模,构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制体系,根据财政支出状况和其他自身情况确定地方税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在不影响税收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财产税体系的改革,大力发展和培植财产税,推动开征完善的环境税,使其成长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第五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什么是股票发行的核准制。
    核准制是指发行人在发行股票时,不需要各级政府批准,只要符合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要求即可申请上市。但是发行人要充分公开企业的真实状况,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证券主管机关有权否决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股票发行申请。
    (二)什么是股票发行的注册制。
    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一种发行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公布股票发行的条件,只要达到所公布条件的公司都可以发行股票。发行人在准备发行证券时,必须将依法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主管机关呈报并申请注册。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合规性的形式审查,而由证券中介机构对发行人的质量作出判断。
    (三)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和股票发行的注册制的区别。
    在股票发行的核准制下,由于证券主管机关有权否决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股票发行申请,主管机关进行的是实质审查,因此不是一种市场化的发行方式。在股票发行的注册制下,主管机关只对发行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由证券中介机构对发行人的质量进行判断,发行是否成功以及发行价格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所以,注册制是一种市场化的发行方式。
    (四)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条件。
    1.本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比较完善,证券市场发育比较成熟:
    2.应有较为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
    3.监管层市场化的监管手段比较完善,监管能力较强;
    4.发行人、承销商和其他证券中介机构应当有较强的行业自律能力,依法规范稳健运作;
    5.投资者应当树立一个比较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

    第六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过多干预市场。政府直接操控其投融资决策、项目选择和日常经营的做法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
    2.政策性银行缺乏协调统一的监管和治理。
    3.负债业务资金来源单一。
    4.资产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
    5.政策性与市场业绩的矛盾影响可持续发展。
    6.公司治理不完善。
    7.政策敏感度高与原有业务领域边际效益递减。
   (二)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措施。
    1.加强立法规范。要制定专门法律对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业务范围、治理要求、监管模式等作出规范,使政策性银行有法可依。
    2.继续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重新布局规划,优化行业和领域配置,推进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
    3.建立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考核和绩效评估标准,改善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运作效率。
    4.调整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自主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由政策性业务发展起来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业务,并对两类业务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
    5.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的监管体系。要针对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在流动性要求、风险控制、宏观政策落实、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监管要求。

    第七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各会计要素的主要涵义。
    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二)会计要素确认的四项基本条件和确认的时间基础。
    四项基本条件:符合要素的定义;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计量的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确认的时间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三)简要说明会计要素计量单位和五种计量属性。
    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量化时采用的具体标准,如千克、米、人民币等。会计上的计量单位就是货币,只有货币才具有综合反映经济业务的能力,从而使会计信息更适用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2.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第八题(本题20分)
    答案要点:
    (一)企业业绩评价的含义。
    业绩评价就是按照企业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价值实现程度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二)简述企业业绩评价系统。
    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报告
       ↑ 评价标准 l
       l 反馈 评价方法 l
        —————————————————————

业绩评价系统的内部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评价主体的需求经过总结,形成了评价目标,以主观的形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作出规定;第二,评价客体依靠自身的特点,从客观的角度限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使其符合实际;第三,为了平衡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做到:使其保持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评价指标数量要适当且尽可能可计量。
(三)列举五个财务评价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及其含义。
1.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2.盈利能力指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3.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4.发展趋势指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学员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