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与观点 | “影子AI”兴起:企业如何审计未经授权的AI工具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自主化解决方案以及基于AI的商业智能仪表盘,因其在任务执行中的高效与迅捷,已成为众多企业的标配。AI能力的持续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形态。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一种日益凸显的风险正悄然浮现——“影子AI”(Shadow AI),即员工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使用AI工具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现象让许多企业和管理者不禁发问:AI究竟何时才能真正兑现其变革性潜力与价值创造的承诺?“影子AI”与早前的“影子IT”如出一辙,都是绕过正式技术管控的非授权技术应用。但其后果更为严峻,尤其在数据隐私、安全防护和合规监管方面,可能使企业陷入巨大风险,亟需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
理解"影子AI"
“影子AI”指的是员工在未获得IT或合规部门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使用聊天机器人、代码助手、大语言模型(LLMs)等AI工具。与经过严格测试和评估的正规AI系统不同,这类“影子”应用往往会形成信息孤岛,给企业风险管理带来隐患。例如,一名程序员若使用个人订阅的GitHub Copilot生成生产级代码,虽提升了效率,却可能在无形中造成敏感信息外泄、合规漏洞等风险。对企业而言,此类潜在损失远超短期收益。
"影子AI"带来的风险
“影子AI”的风险远超传统“影子IT”,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数据泄露与知识产权暴露
“影子AI”通常在孤立环境中运行,员工可能无意中将机密信息或商业资产输入外部AI系统,导致数据外泄或知识产权被盗。根据IBM《2025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每起与AI相关的数据泄露事件平均给企业造成超过65万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不仅来自监管罚款,更源于企业缺乏有效的AI治理框架,无法对AI使用进行有效管控。
02 合规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AI工具,意味着企业无法将其纳入合规体系,例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AI风险管理框架》(AI RMF),强调透明、协作的风险管理流程;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高风险AI系统符合安全与伦理标准;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AI服务需确保数据合法、内容安全,并落实用户权益保护。缺乏合规整合,企业极易触碰监管红线。
03 安全漏洞
非授权的AI工具往往缺乏安全防护,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入口。攻击者可能通过注入恶意代码、发起网络攻击或篡改模型参数,破坏系统稳定性,窃取敏感信息,甚至操控企业运营。
04 模型幻觉与偏见
“影子AI”常依赖未经验证的模型,可能产生误导性输出(即“模型幻觉”)或带有偏见的结果,导致决策失误,削弱组织对AI的信任。
当前的现实是:尽管全球范围内许多企业已开发出创新性AI应用,但仅有4%实现了理想的投资回报率(ROI),其主要原因正是“影子AI”的泛滥。这些绕过监管的工具不仅分散了企业对安全与合规的注意力,更埋下了数据丢失、信息篡改和恶意代码注入等安全隐患。
为何需要AI使用审计
企业必须建立系统化的机制,以识别和防范“影子AI”,从而强化合规性、控制企业风险。负责任地使用AI,才能避免误导客户、泄露商业机密或引发网络攻击。为此,企业应建立坚实的AI治理原则,开展风险评估,并持续监控AI使用情况。然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挑战:AI监控工具成本高昂、员工对使用政策存在抵触、专业AI审计人才匮乏。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通过定期的AI使用审计和结构性评估,识别、评估并管控非授权AI工具。 对AI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可在多个层面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维护信任:
AI资产发现与清点
审计可帮助企业识别云服务中是否存在“影子AI”应用。例如,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报告强调,技术审计对于提升透明度、问责制和系统韧性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与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一致的AI治理。企业还可借助数据防泄露(DLP)和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定位安全漏洞及其源头。
政策制定与执行
企业应在充分理解“影子AI”风险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AI使用政策。政策应列出获准使用的AI工具清单,规范数据共享边界,并强制要求员工接受负责任AI使用的培训。通过分类风险、明确控制措施,企业可主动管理AI相关风险。
访问与身份管控
审计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身份与访问管理(IAM)机制,限制员工对AI工具的访问权限,尤其是涉及敏感数据的系统。这不仅能提升安全性,还能增强问责能力,优化AI流程,支持更稳健的AI应用落地。
满足问责标准
即使企业自研AI工具,也需确保其符合伦理与合规的问责框架。这通常要求记录工具的使用情况、所用模型、输出结果及预期功能,形成可追溯的审计链条,为持续监督提供依据。
构建AI治理路线图
要有效遏制“影子AI”,企业需采取更全面的策略,推动跨部门协作的前瞻性AI治理。透明、可信的AI应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企业应着手制定AI治理路线图,重点包括:
1. 建立AI工具注册库态
企业应建立一个全面的AI工具目录,收录所有经过测试与审批的AI应用,并确保其符合业务需求。这一目录不仅能提升合规性与安全性,还能降低偏见风险,加速AI部署,提升效率、推动创新、优化客户体验,并实现成本节约。
2. 培训与文化建设命
企业需对员工进行AI伦理标准与合规要求的系统培训,内容应涵盖合规要点、非授权AI使用的风险等。持续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合规使用、建立利益相关者信任、规避法律风险,并培育负责任的AI文化。此外,企业应组建由IT、法务、合规、人力资源和网络安全等部门组成的跨职能团队,协同推进AI治理。
3. 培训与文化建设命
已建立ERM体系的企业,应将AI使用纳入整体风险框架,实现动态监控与持续优化。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跨职能团队紧密合作,制定AI风险应对策略,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
4. 与AI开发者及供应商协作
企业应与AI技术提供方合作,共同保护数据安全。例如,通过逻辑隔离、物理防护、加密技术和数据权限控制等手段,防止用户在使用AI时造成数据泄露。
将上述举措纳入AI治理路线图,是企业实现负责任AI应用的关键。这不仅能有效管控风险,还能提升运营效率、增强信任、赢得利益相关者支持,并最大化AI的长期价值。
结语
“影子AI”正严重威胁企业安全。那些希望真正发挥AI潜力的组织,必须制定清晰的使用规范与治理路线图,防范未经授权使用AI所带来的运营、法律与声誉风险。同时,企业还需定期开展AI审计、加强员工培训、严格执行合规政策,并设立监督团队,全面保护数据、人员与模型资产。
上一篇:ISACA Blog | AI 时代的零信任:确保云环…
下一篇:没有了!